历史资料探究初中七年级下册中的竭泽而渔典故及其在社会中的反映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实力对比上,楚军占据明显优势。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说:“我军兵少,楚军兵多,这次战役该如何取胜?”狐偃建议用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当晋文公又向大臣雍季求计时,他对于狐偃的提议持有保留态度。雍季以一番寓意深刻的话语反驳道:“竭泽而渔虽能立即获利,但往后无鱼;焚蔽而田虽能立即获利,但往后无兽。这类诡计虽然可暂时用之,但终将无以为继,不是一种长远之策。”意思是,用欺骗的手段尽管可以短期内取得成功,但是长远来看则会导致资源枯竭,没有更多的收益。

当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出现时,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了狐偃的计谋。他假装遵守自己曾经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以连续三次后撤为名,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有利于歼敌的地形。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便紧追不舍,最终在城濮之战中遭到重创,被打得落花流水败逃。这场著名的战争最终以楚方失败告终,其领兵将领成得臣也因此丧命。

此故事便演变出了“竭泽而渔”这一成语,用来比喻采取某种方式获得短期利益,却可能导致长远损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