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典型历史上的经典故事

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都的联系,使上党处于危境。上党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便通过使者带着地图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派部队接收了上党,但两年后秦国又派王龁围攻上党。赵孝成王得知消息后,立即命廉颇率二十多万大军去救援,上党已被秦军占领时,他们才到达长平。

王龁计划进攻长平,而廉颇则修筑碉堡、深挖壕沟,以备持久抵御。尽管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决不出战。面对这种情况,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他建议先让赵括调回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只要能换掉廉颇,就能迫使赵括来替代,并最终导致失败。

于是,在左右议论声中,说的是“趁着廉颇还没败就把他调走”,而不是真正认为他已经有所放弃。在这样的情形下,被误解为如此的人物——那便是赵奢之子、兵法学家兼爱好者赵括。当时的皇帝听信这些议论,将其任命为新的大将,以接替老将廉颇。

然而,对此事深表忧虑的蔺相如却未能说服君主。而且,即便是在他的母亲也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请求不要让儿子担任这份职务,因为她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我儿子只会像玩游戏一样看待战争和讨论策略,不仅不能当大臣,而且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因此灭亡。”但无济于事。

260年,当四十万士兵在纸张上的谈判策略下被击溃,这场灾难终于发生了。那位曾经以智谋著称的领导人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悲剧性的英雄,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毁灭。他不知道他的胜利只是一个诡计的一部分;更糟糕的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正一步步导致悲剧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的智谋和阴谋逐渐揭开,它们如何影响历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