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时为何被解除佩剑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中的人物考量

69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念完诏书不过5分钟,日本欠世界的道歉,69年了,却越发遥遥无期。

在600余字的《终战诏书》中,并没有“投降”二字。正是战败时留下的这个“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有理由称呼这一天为“终战日”。然而,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愤怒的亚洲人民,心里其实很清楚,有一个槛一直没有过去。

1、日本人的记忆是空白吗?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后德国的工业家和金融家的履历表中,总会对战争时期的经历毫无隐瞒,不管是曾参加战役还是做过俘虏,都一一列出。但是在日本人的履历中,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永远都是留白,“好像这段日子不曾存在”。

2、日本军官不能佩剑投降

日本人一手持菊,一手握刀的形象,经过美国学者的分析,早已深入人心。

二战时,人称“蛮牛哈尔西”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在其传记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忆。日本投降时,麦克阿瑟决定让日本军官保留佩剑,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格兰特将军对战败的罗伯特李就曾以此相待。

结果,一向直来直去的话语,只好承认“你说得对你说得对”,于是把日军军官的大旗都没收了。

让心里永远有刀的人,他们的手里拿着真正的大旗,那确实是不安全的事实。在那场历史事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时候,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心态,是我们需要回顾并思考的问题。

虽然时间已经流逝,但对于那些被迫成为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们来说,他们的心灵创伤似乎还未得到彻底治愈。而对于当代社会而言,这个问题更值得深思——如何面对过去?如何处理与他国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