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空难投降保留佩剑是惯例日本投降时为何被解除佩剑

69年前,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表示将实行无条件投降,这一惨烈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然而,在他所发表的《终战诏书》中,竟然没有提及“投降”这两个字。这一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然坚持把这一天称为“终战日”,而许多日本人和愤怒的亚洲人民都明白,他们尚未真正面对过去。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注意到,一些德国商业领袖和金融家在自己的履历中,对于二战期间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但是,在日本人的履历中,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却始终保持着空白,就像是这些日子从未存在过。

每当这一天到来,日本都会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而其他亚洲国家则会对此提出批评。他们似乎无法摆脱那些不愿悔改的心态。在《菊与刀》这本著作中,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在一个以耻感文化为核心的地方,即使公开认错甚至道歉,也无法彻底解脱,只要行为没有被曝光,就不需要感到懊丧。

与德国相比,尽管后者一直致力于收集纳粹罪证并向受害者道歉,但南京大屠杀中的30万平民至今依旧遭遇遗忘。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深刻地认识过去60多年的这一天,以及日本所做出的选择。

关于日本军官不能佩剑投降的问题,有美国学者分析指出,这种形象已深入人心。在二战结束时,麦克阿瑟决定让日军军官保留佩剑,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当时胜利的一方格兰特将军曾经这样待遇败北的一方罗伯特·李。但哈尔西五星上将认为:“那是因为格兰特对手是一群绅士。”最终,由于哈尔西的话语影响,他决定没收掉日军的佩剑,让带有永远刀尖的人戴上真实武器确实是不安全的事。

尽管如此,即便不给他们佩剑,那股力量还是寻找着武器。今年7月1日,加强自卫权决议通过后,Japan Self-Defense Forces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引起了争议。而海上自卫队员在航海前参拜靖国神社,“自卫”的名义下显而易见,无论如何用“菊”掩饰,都难以遮掩其暴露的情感和意图。

安倍晋三首相前往澳大利亚寻求友谊,并称正是这些牺牲生命才造就了今日之事。他讲得也没错,但是那些冲锋陷阵、忠诚于祖国但导致今日历史负担的士兵们,他们没有资格拥有任何东西,更别说是一把佩剑了。今天去靖国神社的是他的同僚和右翼政客,他们依然在努力歌颂战争,而明年的70周年庆典即将临近,如果不能诚恳悔过,那真是古代罕见的事情。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将是一个令人悲观的情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