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表示将实行无条件投降,这一惨烈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然而,日本在《终战诏书》中未曾提及“投降”二字,这个战败时留下的“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然称这一天为“终战日”。尽管如此,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愤怒的亚洲人民,都明白了一个事实:有一个槛线一直没有被跨过。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注意到,在德国人的履历表中,对于战争期间的经历都毫无隐瞒,而日本人的履历表却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永远是空白,就像是这段时间从未存在过。这一现象反映出日本对历史的回避和逃避。
每年的这一天,因为那段“不曾存在”的日子,日本都会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但这些活动常常遭到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批评和抨击。这种死不悔改的情况,可以追溯到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探讨的问题,即在以耻感文化为主要强制力的地方,人们即使公开认错,也不会真正解脱,只要行为没有被揭露就可以继续保持沉默。
与此同时,我们容易联想到德国,它直至今日仍有专人收集纳粹罪证,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道歉或补偿。而南京的大屠杀受害者依旧没有得到正义,而这个事件则被许多人遗忘了。
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记忆中的故事也说明了一点,即便麦克阿瑟决定让日本军官保留佩剑,以示尊重,但最终还是因为考虑到了他们可能持有的武器而改变主意,让心里永远有刀的人,不给他们佩戴真正的剑,是危险之举。实际上,无论是否给予他们佩剑,他们寻求武器的心态始终存在,如今,Japan自卫队甚至已经提出解禁集体自卫权,一种明显不可忽视的情绪暗流涌动。
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每当提及安倍晋三,他选择去澳洲找朋友,或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献花致敬那些阵亡士兵时,我们都能理解他所说的:“正是这些愿为祖国牺牲的一心宝贵生命,使得现在的日本成为这样。”然而,这些冲锋陷阵的人们,没有资格拥有佩剑,现在连靖国神社参拜都成了争议焦点,他们首相和右翼政客依然试图歌颂战争,而不是诚恳地面对过去。
明年即将迎来70周年纪念,如果再次没有真诚悔悟,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中国人的说法中,“古稀之年”指的是60岁以上,那已超过了而立、不惑、知天命和耳顺等各个阶段。如果再不改变态度,将会是一个极其罕见且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们期待着这一切能够早日得到解决,不再是旷日逼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