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四祖澄观,越州山阴人,字大休。十一岁时,依止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岁以后,开始习律,也学三论。大历年间,曾研习《大乘起信论》、《涅槃经》、《华严经》;大历十年(七七五),前往苏州,跟随湛然学习天台《摩诃止观》、《法华经》、《维摩经》等;又拜谒牛头山惟忠、径山道钦等人,究学南宗禅法;复参见慧云,学北宗禅法。兼通吠陀、五明、秘咒仪轨、经传子史之学,尤其重视法藏的华严教学。 大历十一年,澄观大师登上山西五台山,参访文殊的灵迹;又往四川峨嵋山,亲睹普贤菩萨的圣容,因此豁然大悟。随即返居五台山大华严寺,寺主贤林和尚请澄观讲说《华严经》。澄观经过思考后,认为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文章繁杂,文义又嫌简约,因此决心重新注释《华严经》,以弘通真义。此心一发,当天夜里就梦见一个金人站在向阳处朝澄观招手,他应邀前往,竟被金人所吞。梦醒之后,全身汗流浃背,欣悦不已。澄观认为金人代表“光明”,自身被金人所吞,自身即为光明,自身也能遍照一切。从此,开始撰述《华严经疏》,时为兴元元年(七八四)正月,五台山上白雪纷飞,但澄观却仍日日执笔不辍。经过四年的岁月,到贞元三年(七八七),完成了六十卷的《华严经疏》,大华严寺为此特别举办千僧供养,以资祝祷。 完成《华严经疏》后,澄观开始将华严的教法分散流布。翌年,应贤林和尚之请,开讲《华严经疏》,名震京国。贞元十二年(七九六),应德宗召请,前往长安,与罽宾三藏般若共同译出乌荼国王所献《四十华严》,进之于朝廷,奉敕奏对华严大义,德宗大悦,敕赐紫袍及“教授和尚”之号。又奉诏在终南山草堂寺制新经之疏,是为《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本疏完成后,又奉敕宣讲一遍,当时堂前池中生有五枝和合的莲花,每朵有三节,叹为观止。贞元十五年,德宗诞辰日,澄观奉召入殿,阐扬华严宗旨,德宗感动的说:“以妙法清凉朕心。”因此赐号“清凉国师”。澄观曾立十誓以勉励自己,世人称为“清凉十愿”: 一、体不捐沙门之表。 二、心不违如来之制。 三、坐不背法界之性。 四、性不染无碍之境。 五、足不履僧寺之尘。 六、胁不触居士之榻。 七、目不视非仪之彩。 八、手不释圆明之珠。 九、舌不味过午之斋。 十、宿不离衣钵之侧。 可见澄观自律的严谨。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朝野皆景慕他的高风懿德。宪宗元和五年(八一○),澄观回答宪宗所问,阐述华严法界之义,深得圣意,于是获宪宗再加封“僧统清凉国师”之号,并担任国师统。 澄观被文宗视为祖圣而崇仰,开成四年(八三九)圆寂时,文宗特地为他罢朝三日,以表哀吊,葬在终南山的石室,春秋一百零二,相国裴休为之撰述碑文。澄观国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有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等人,其他得法的共有一百多人。著作颇多,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纲要》三卷、《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三十多种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