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一生,修身治国,以德服人,救苦救难,造福万民,恭谨劬劳,兀兀穷年。“观风俗之盛衰”,究治国之大要;“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 (作者:吴同和,特级教师) 一 据考证: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多年以前),人类大脑进化,有了抽象思维能力。这个时期,先民们开始对自然现象、以及千奇百怪的物,产生了敬佩、畏惧、疑惑、惊恐等复杂情感,渐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信仰形式——将某种动植物及山水泉石等特定物体,视为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偶像而礼敬膜拜;而这些“动植物及山水泉石”,后来便成了该氏族的“图腾”。 “图腾”观念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图腾崇拜活动,与原始人的思维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而又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原始人坚定不移地认为,本氏族人源于某特定物种,与之有亲缘关系。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动植物崇拜,毋宁说是祖先崇拜。研究表明:其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团结氏族部落,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且调适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元素的和谐关系。 图腾(Totem),源自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方言,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学者甄克思(1861-1939)《社会通诠》,将“图腾”一词引进中国。此前,我国古籍虽无“图腾”语词,但“图腾崇拜”却古已有之。《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乃我国古代图腾。郭沫若《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称“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乾》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多次出现龙的字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1]141于此可知,龙即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有学者考证,有虞氏部落的图腾,经过长期演变,最后虽衍化为凤凰,但他们最先崇拜的却是义兽“驺虞”。《毛传》曰:“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至炎帝族,则以羊、牛为图腾;相传炎帝死后幻化为龙,遂改为龙图腾。《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而舜之曾祖名句望,即句芒,故尔确定以龙为有虞氏图腾。至舜,方以凤凰为本部落图腾。 但凤凰却是龙凤之综合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山海经·南山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对于凤凰,《韩诗外传》也有类似的描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载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因此,作为图腾,凤凰之象似龙似凤,且已融入人性化元素,更加令先民崇拜敬仰! 神话《盘瓠》是一个图腾故事,其图腾亦人亦犬。盘瓠传说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东晋郭璞《玄中记》作“盘护”),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范晔《后汉书·南蛮传》叙述一般无二。 晋干宝《搜神记》等载:“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盛以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 民间流传的盘瓠传说是另一版本。大意是: 昔者,高辛氏(帝喾)部落与戎吴部落战争不断。平王许诺:取吴王首级者,即为驸马。龙犬盘瓠者,身长三尺,毛色五彩,请缨而之戎吴,取吴王首级复命。平王大喜,旋念之:盘瓠乃异类,不可与公主通婚。几经周折,盘瓠终如愿。尔后,公主偕盘瓠出宫,至南山石屋蛰居。 后盘瓠化为人形,平王封其为盘王。公主育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此即瑶族最早之十二姓也;及长,儿女自相配偶,致其子孙繁衍。一日,盘王与六子上山狩猎,一羊负伤,盘王逐之,不幸为羊角所触,坠崖而死,悬于山麓之德芎树。儿女们遂斫树以为鼓身,覆之以羊皮而为长鼓,敲击且哭唱,以追悼盘王。 自此,瑶人尊狗为祖宗而礼敬崇拜焉! 作为图腾,凤凰似龙似凤,龙犬亦犬亦人。这说明,随着时代发展,被当作神灵的动物逐渐为人类,过去那种把某种动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祖先而加以崇拜的观念日渐淡化;图腾趋向人格化、人性化。由于在先民潜意识里,部落(或氏族)领袖形象与被当作神灵的动物形象合二而一,如凤凰与舜虞,龙犬与盘王等;因之,先民崇拜具有更确定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方向性,自身能力遂得以发展,征服自然的愈加强烈,社会亦随之前进了一大步! 二 人类的“崇拜”之旅开启于旧石器时代。始则无崇拜,继而崇拜大自然,进化而对草木虫兽等精灵崇拜,逐渐衍化为图腾崇拜,然后抽象并升华为精神崇拜,再进化到英雄崇拜和圣贤崇拜……若干若干年之后会怎么样,是不是回归“无崇拜”?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这一漫长而又繁复的进程中,人类从自然崇拜而至于圣贤崇拜,是文明的进化。 圣贤崇拜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从上古神话、《史记》等古籍的表述可推导以下结论:其一,先民崇拜对象“始而为物,继而是神,终而为人”;无论所崇拜的对象是人还是物,在崇拜者心目中,他(它)们都是偶像。其二,膜拜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三皇五帝,或为中华民族圣贤崇拜之源头。 《礼记·祭法》曰:“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当代哲学家贺麟(1902—1992)《文化与人生》以为:“所以我之崇拜他,多少含有同声相应,惺惺惜惺惺之意,以勇崇拜勇,以仁崇拜仁,以智崇拜智,这完全是一种精神上互相吸引沟通的关系。” “重视人性建构,主张以人为本”,或为三皇五帝内圣外王理念;三皇五帝行政亲民,故获万民拥戴、崇仰。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韩非子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等观点,均阐扬辩证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三皇五帝“天人相通,人与天地道并列”之朴素人本主义思想的总结和归纳。 1949年9月《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寻根溯源得知,这个道理,古圣人早已了然于心。《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老子·二十五章》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许慎《说文解字》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上古以降,人类社会步履蹒跚,终于逐渐形成了“万物以人为中心,众人以圣贤为中心,圣贤并非天生,只要修养锤炼,‘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社会格局和圣贤理念。 关于五帝品德事功,《史记·五帝本纪》可征: (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帝颛顼高阳者……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帝喾高辛者……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舜年二十以孝闻……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圣贤者,必能以德治国,内圣外王。如舜帝一生,修身治国,以德服人,救苦救难,造福万民,恭谨劬劳,兀兀穷年。他所推行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常之教,对中华文明做出了特殊贡献,其仁孝德义已臻“圣”“神”之境。千百年来,上自君王公侯,下至百姓黎民,对其道德仁爱之心、孝悌温良之德、禅让恭谨之举、勤勉劬劳之行,无不崇仰;进而对体现其“民吾同胞,物为吾与”的《南风歌》及“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契稷经纶推崇之至! 虞舜是孝子,是贤臣,也是圣君,久矣遂成偶像,为百姓万民崇仰。其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伦理”或“伦理”的突出特点。以此推论,虞舜崇拜,彰显了圣贤崇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方向性,折射了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孜孜追求。 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一代伟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则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创作方法,更人性化地塑造了这位“重瞳子”神奇完美的艺术形象,并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崇仰情怀,使之走向世界! 三 虞舜崇拜,始于何时,难以稽考;而虞舜之德孝,“四书五经”等古籍可征。孔子便从德孝仁义等全面评赞大舜: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在孟子笔下,大舜简直就是一个理想化的艺术典型,是孟子为表现其社会理想和抱负而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为塑造这个形象,孟子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据统计,《孟子》提及“舜”或“大舜”,凡99处;较完整表述虞舜某种思想德行的语段,达36处,计2000多字,约占《孟子》总字数6%。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孟子·滕文公上》 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孟子·离娄下》)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孟子·万章上》)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另,“经史子集”诸部,评赞虞舜其人其事之句段,俯拾即是: 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竹书纪年》) 尧、舜,古之明主也,天下推之而不倦,誉之而不厌,久远而不忘者,有使民不忘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来之。故曰: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管子·形势解》)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庄子·天运》)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心亦如是矣。(《荀子·解蔽》) 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孔子家语·辩乐解》) 又《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太平御览·卷四百一十九·人事六十》) …… 于是可知:因为有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孟对虞舜的极力推崇,舜帝思想及其虞舜精神才得以传播、发展和继承。换一个角度思考,舜帝所创建的原生态道德文化,同样也影响且濡养了孔孟儒文化。 稽考得知:湖南宁远舜陵庙始建于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古往今来,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在此祭祀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景观。“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嶷山而祭舜”,秦皇汉武等帝王都曾南望九疑遥祭拜揖;南北朝以后,舜庙虽几经废迁,但香火不绝。唐玄宗李隆基遣张九龄代撰《祭舜庙文》,赴九嶷祭舜。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作《御制祭舜陵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嶷山拜祭帝舜。颂曰:“君生前世,作蒸,大德无穷,垂法至今,后人不忘者,以其量同天地故也!”此后,明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年间,朝廷均派员祭拜。清代,从顺治朝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各朝,帝王均派大员祭舜。道光三十年(1850),爱新觉罗旻宁作《御制祭舜陵文》,颂曰:“功昭宇宙,千秋之明德惟馨;祀展陵园,旷代之隆仪备举……灵爽常存,弥切景行之慕;馨香斯荐,用申昭告之诚。” 千百年来,谪官贬吏,墨客文人,来九嶷祭拜者,不计其数。西汉司马迁元朔四年(前125)到九嶷拜谒玉琯岩、舜帝陵,东汉蔡邕、唐代宋之问、张九龄、李白、元结、戴叔伦、张渭、元代元好问等名士,都在此留下足迹;拜谒而外,或勒石,或挥毫,留下了宝贵的诗文碑刻作品。更多的文人雅士,虽未亲临九嶷拜谒,却也撰文作诗,表缅怀之意,抒崇仰之情。屈原《离骚》誉“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魏·嵇康《惟上古尧舜》称“二人功德齐均,不以天下私亲。高尚简朴兹顺,宁济四海烝民。”唐·张濯《题舜庙》描晋湘胜景:“上都遗庙出河汾,万代千秋仰圣君。”唐·白居易《太平乐词》绘盛世奇观:“湛露浮尧酒,熏风起舜歌。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宋·范仲淹《尧舜帅天下以仁赋》曰:“穆穆虞舜,巍巍帝尧。伊二圣之化仁,致四海之富饶……诚同心而同德,又何后而何先?”明·李梦阳《大舜赞》云:“圣狂天渊,一念则分。孟钦大孝,孔赞克君。” 舜庙香烟缭绕,帝舜端坐于斯。盖凡拜祭者,无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抑或文人墨客,百姓平民,其态度、社会地位、个人遭际、生活道路虽千差万别,拜祭舜帝,参悟虞典的目的各不相同;然其敬仰虔诚之心,却不差累黍:入之舜庙大殿,仰而肃然起敬,俯则自省其身也! 时至现当代,尊虞崇舜已蔚然成风;前往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的拜谒者,年均几十万众。每年九月,市县两级主办祭祀大典,全国各地朝圣者、港澳台海宗亲及四乡八井百姓数万人如期而至,场面极其庄重热烈。置身其中,心灵为之震撼净化,杂念顷刻荡然无存。2005年9月15日,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在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省长周强主祭。颂曰:“伏惟舜帝,伟哉圣祖!继唐尧之鸿业,开文明之新途……垂衣裳而天下治,歌《南风》而四海春……”2012年9月28日,又逢省祭,省长徐守盛主祭。颂曰:“伟哉帝舜,照临八荒。肇华夏文明,基大同主张。行至孝以感嚚頑,德纯备而叙伦常……”二位省长声洪亮而情真切,熔虞舜崇拜与大同理想于一炉,予百姓学人以鼓舞思考矣!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