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此事给当时发展势头正盛的中国乳业来了个“急刹车”。那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第一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解决了当时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手段匮乏的难题,相关产品开始向全国推广。
牛奶、肉类等动物源食品在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把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等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比作威胁食品安全的“敌人”,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就是御敌的“城墙”,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城墙”的人。
因为在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沈建忠于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找到了“在大海捞针”的方法,对于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等小分子化合物,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但其检测工作就是这样一个挑战。2000年初,我国动物源食品中化学危害物残留检测产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这不仅制约着残留检测试剂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
沈建忠决定带领团队研究如何进行这项工作。在研究三聚氰胺分子结构基础上,他们合成了数十种半抗原,再通过不同的生物偶联技术,把这些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连接,从而制备出了高性能单克隆抗体,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提供关键材料。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产检测试剂盒价格下降,大幅提升市场占有率。
1980年,当17岁的沈建忠离开风景如画的地浙江桐乡市来到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他就已经确定要走的是医学道路。“我喜欢医学,最终选择了来这里。”他回忆道。他以50门课程47门优秀成绩被保送至本校基础兽医学专业读研,并最终成为了科研人员。
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出口到日本鸡肉被发现磺胻残留,不仅要求退货,还提出了索赔要求。这次事件加深了沈建忠对于从事动物源食品安全研究决心。1999年国家投入1400万元资金设立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以此为起点,他和团队创新小分子危害物半抗原设计理论建立库容量超过500种资源库,并研发了一系列重要兽药、霉菌毒素等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使用增加,他又将目光投向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他告诉学生们,如果不对抗菌药用途加以遏制,将导致2050年因耐药性间接死亡人数超过癌症导致死亡人数。而多黏菌素是临床常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一种新型广谱β-内酯类抗生素,但它产生机制尚未明确。2015年他们发现并确证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及其传播机制,为后续防控奠定基础。(王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