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的80后青年在社会斗志昂扬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仿佛刻在了每个人的心头——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与火山的相遇,并非一开始就充满了激情,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才真正踏上了这条道路。他说:“我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现在,他虽然是“80后”这一代,但仍旧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之间,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一有空闲便投入到科普和咨询工作中。“忙”,这是他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

他曾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语速并不快,却声音响亮。在那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中,他展现出了一位坚定的立场和一股炽热的情感。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就像是一名战士在人生的战场上不断前行。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刘嘉麒诞生了。当时九岁的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原本已经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但作为家中的大男孩,他决定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选择进入理工类专业,因为学校规定优秀学生只能报考这些专业。尽管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了自己的未来: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

大学期间,他发现自己所选专业还需要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加上那个时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食物短缺成了常态。一些条件更好的同学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生活选择退学回家,而刘嘉麒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奋斗。他坚持下来,最终将最初无奈之选转变为兴趣,从而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但即便如此,“逆境”依然阻挡着他的脚步。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让他的学术生涯戛然而止。但他从未放弃,即使有机会偷看书籍,也会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和思考。10年的时间悄然流逝。

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刘嘉麒再次站起来。这一次,是作为37岁的大龄学生加入硕士研究生班,与班里的其他同学相差16岁。而且,这一次是回到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侯德封教授门下继续深造。一位“老学生”的身份并未阻碍他的进取心和决心,要想改变命运,还需不断前行。

博士阶段结束后,尽管有机会返回原单位享受优越待遇,但他选择再次成为博士候选人,以实现一个梦想——成为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当完成27年的学生生命旅程之后,44岁高龄的刘嘉麒正式走上了科研道路,并开启了一段又一段成功的人生篇章。

今天的小伙伴们,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要珍惜你的青春,每一步都要向着远大的目标迈进。你不是孤独一人,你拥有我们所有人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