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仿佛刻在了每个人的心头——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与火山的相遇始于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选择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以此为契机,一步一步攀登科研高峰。
如今,刚步入“80后”行列的他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之间,一有空隙,便投身于科普与咨询之中,“忙”成了他的生活状态。这份执着,让他成为了一名永不停歇的战士,在人生的战场上不断前进,不畏艰难。
1941年春天,刘嘉麒诞生在辽宁丹东的一个普通家庭。9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作为家中的大男孩,无疑承担了更多责任和压力。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一股非凡的力量驱动自己,用知识去改变命运。
高中时期,他原本对文学充满热情,但学校规定优秀学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专业。在母亲无奈之下,他决定报考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尽管这是一条看似平淡却充满挑战的道路,但刘嘉麒没有退缩,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正是改变命运的一扇门。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最终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再次回到母校深造。这一次,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更广阔的人生视野。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37岁的刘嘉麒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博士学位获得者。
今天,当谈及刘嘉麒,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地学领域屡立奇功、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人物。他曾经走遍世界各地,从长白山到青藏高原,再到北极和南极,每一次探险都留下了宝贵的发现,每一次尝试都促进了科学发展。他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为我们揭示了地球深处秘密,为人类智慧增添了一抹光芒。
然而,即便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刘嘉麒依然保持着谦逊的心态。他认为自己的工作远未结束,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待着新一代科学家的探索和突破。在他的眼中,只要仍有一丝希望,就应该继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对未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最初选择读书、改变命运的时候产生的情感——一种对知识渴望、一种对梦想追求的一种无比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