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大气演练场天问一号的9分钟奋战记

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半边框的金丝眼镜后,一双不大却充满光芒的眼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地球火星大气“演练场”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

记得那5月15日7时18分,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火星表面时,赵瑞的心情如同卸下千斤重负。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为探测器结构设计提供了精确的气动载荷参数。这个过程中,他与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奋斗,不懈努力,最终成功模拟出符合火星环境的大气条件。

进入火星大气层至最终着陆,这9分钟对于任何任务而言都是极其危险和挑战性的。在这段时间里,探测器必须从2万公里/秒减速到零,而这一切都要依靠精密计算和自动控制系统完成。这种极端环境下的飞行对探测器构造、材料选择以及力、热、噪声等多种因素都有严格要求。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赵瑞及其团队开发了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气动分析软件。这款软件不仅适用于地球大气,还能模拟更为复杂且稀薄的大气环境,如火星上所需。这项工作需要几千行代码,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算法都经过反复校准,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作为航天领域的一名专家评审者,赵瑞对于他人的研究工作也持有严苛标准,对自己更是如此。他曾参与过许多项目,其中包括探月三期再入返回任务,他负责评审其他单位提交的情报模型是否合理有效。他的“挑刺儿”的习惯让他成为那些竞争激烈的科研项目中的重要力量。

尽管在第三批备选航天员选拔中因为健康问题未能通过,但赵瑞仍然保持着对太空梦想的执着追求。他经常陪伴6岁的小儿子搭建乐高积木,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科学家的生活,同时也让自己的爱好得到传承。此外,他还会讲述自己的科研故事,让孩子了解父亲所做的事情背后的意义和艰辛。

这样的家庭生活与工作相结合,是赵瑞坚持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源泉。在无数默默奉献的人群中,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共同创造了一股不可思议的中国力量,为开拓太空新纪元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于紫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