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然而,他与火山之间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科研高峰之上,而是一段曲折、磨砺而成的历程。在接近四十岁时,他才真正踏上了与火山相交道的心路历程。他如同一位勇士,以坚韧不拔之心,一往无前。
现在,他已成为“80后”的一员,但他的精神依旧如初,没有丝毫放弃或疲倦。他仍然坚守在科研和教学这两条战线上,每有空隙,便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或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份忙碌,是他生活状态的一部分,也是他选择的人生方式。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嘉麒院士语速并不快,却声音响亮:“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展现了一个立场鲜明、坚定不移的人格魅力,这是一位老将军留给世界的最后印记——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9岁那年,他失去了一位父亲,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作为四姐弟中的最大男孩,他承担起了责任,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曾经犹豫是否选择文学,但学校只接受理工类优秀生,所以他决定报考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因为那里实行“五包”政策,即基本不花费任何费用。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有些同学因为无法忍受困难而退学,但刘嘉麒没有退缩,因为回家又更吃不饱。最终,这次看似无奈的情形却被他转化为兴趣,最终成为了他的热情所在。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和钻研,当年那个“无奈”的决定变成了事业上的成功基石。
1978年,当国家恢复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时,刘嘉麒再次站出来争取机会。他虽然已经37岁,比班级年龄最小者早16岁,但内心依然充满了激情和决心。当他以37岁高龄成为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侯德封学生时,无疑证明了他的毅力和决断力。那时候,他深知自己站在人生的战场上,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支配自己的未来。
今天,看着身后的青山绿水,看着眼前的硕果累累,刘嘉麒感慨万千。在一次次挑战中,从未停止过思考如何把握每一个瞬间,将生命中的点滴都化作璀璨星辰。对于那些即将步入大学门槛的大好青年们来说,无论何种身份,他们都应该珍惜这个学习和探索自我的宝贵时光,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不忘本源,用知识回馈社会,用智慧照亮人类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