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眼镜后方是一双不大却充满光芒的眼睛。他给科技日报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安静、斯文。今年34岁的赵瑞参与了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项目,为其在地球搭建了一个火星大气“演练场”。当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时,他的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广袤无垠的火星表面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自主进行行星探测任务,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这个成就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奋力攻关之果,其中包括赵瑞。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为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提供了相关气动载荷参数。
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当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其速度从2万千米骤降到零,只有9分钟。这短暂而又紧张的一刻,被许多人形容为“恐怖”。为了克服这一难关,探测器需要被设计成什么结构?选用何种材料?这些问题都与其进入火星大气层所受到的力、热甚至噪声等因素息息相关。赵瑞模拟这一过程,为设计探测器提供准确参数。
这项工作对赵瑞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学习。在他之前主要研究地球大气模拟,但由于火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与地球不同,他必须重新设计针对火星大气的仿真软件。此外,由于通信延迟接近18分钟,地面团队无法实时干预,因此所有数据都要通过精确计算来预估,并且经过反复校核才能确定正确性。
最终,他们成功创建了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多类大气再入通用的通用分析软件。这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集团五院总体部门(简称总体部门)的专业能力,也凸显出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和细致周到的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小小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失败,而每一次成功都是团队努力和科学家的智慧结晶。
除了科研工作之外,赵瑞也是一位家庭人。他爱人的职业同样与航天有关,让他们之间有更多共同的话题。而他的儿子,即将步入少年期,因为父亲的事业而感到骄傲。尽管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员,但在这个充满挑战但又富含温情的地方,赵瑞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科研管理专家,用代码编织梦想,用心触摸太空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