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字建楚,汉族,1906年5月16日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祖父艺圃公,是一位私塾先生,曾在乡里设馆授徒。父亲半耕半读。耀湘这个名字显然寄托着祖父和父亲望其光大门楣、名耀三湘的期望,而他的表字“建楚”也正是名的引申,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
六岁时,他在祖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经书,并接受传统教育。在他略知经书精义时,由于清廷已经逊位几年了,他的一家人决定让他接受现代教育。1918年,他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这标志着他迈出了走向新时代的第一步。
1920年冬天,他从县立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这所学校不仅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环境,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1925年夏,他从岳云中学毕业,并被录取到黄埔军校,这是一次对他的重大转折点。他选择投身军事,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因为对国民革命有着浓厚兴趣。
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先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然后进入机械化骑兵学校深造。在那里,他学习到了最新的战术和技术,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官打下了坚实基础。当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战未胜便陷落南京城,那个时候,只有几个部下和几千难民躲进栖霞寺等待机会脱险,但廖耀湘没有放弃希望,最终成功逃离并继续为国效力。
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中,廖耀湘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与敌方硬碰硬,最终取得胜利,被誉为狄青式英雄。此后,在1942年的缅甸远征中尽管面临重创,但仍坚持不懈地指挥部队撤退至印度整训。此外,在1943年的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又一次勇往直前地率领部队挺进缅北,与盟军共同抗击侵略者。
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后的生活并不平静。他遭受了打击,最终于1968年12月2日在北京的一场批斗会上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其遗容悲壮而庄严,如同古代忠臣一般令人敬仰。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在战争还是政治斗争中,都有一种力量驱使着廖耀湘不断前行,那就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永恒不渝的情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