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社会中的80后精神与世界最大跳台训练科研基地探索

在中国地质学界,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的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永远照亮着火山研究的海洋。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与火山的旅程始于“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选择了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从此展开了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生旅程。

刚步入“80后”的行列,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用心探索世界上最大的跳台训练科研基地所在之地。在社会的大潮中,他以一种特殊的热情和毅力,在科普、咨询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忙碌,是他现在生活状态的一部分。

我问他:“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他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展现出了一个立场坚定、斗志昂扬的人生的风貌。

1941年,刘嘉麒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9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他作为四姐弟中的最大男孩,以一股强烈的意志力,为改变命运而努力。他曾经感兴趣的是文学,但由于学校政策限制,最终报考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因为该院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基本上不花钱。

上学后,他发现这个专业需要在野外跋山涉水,加之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他的最大问题是经常吃不饱饭。但是,不畏艰难困苦的心态,让他坚持到了毕业。在最初的一份工作中,由于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机会,再次投身学习,一直到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

今天,刘嘉麒是一位在地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地球科学家。他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对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揭示,并且推动了火山资源保护开发与火山灾害监测预警。此外,他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为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认为是领军人物之一。

他的职业生涯并非平坦无波,有时候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感到犹豫。但每一次尝试都为他带来了新的收获,无论是在硕士或博士阶段,都交出了优异答卷。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尽管已经退休,但刘嘉麒仍然保持着一种旺盛的情怀。他目前正在致力于拉玄武岩丝,用以制作新型纤维材料,还继续给学生教授课,同时也积极参与科普报告和企业咨询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回馈社会,与那些帮助他成长的人们共享荣耀。“人不能忘本,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对于未来的道路来说,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进步,但刘嘉麒提醒我们:“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也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科学来不得浮夸和骄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