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弟,是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中的第二位皇帝。他的本名是赵匡义,但为了避讳兄长的名字,他改名为赵光义。在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继位,并在位二十二年。
早年的赵光义因其聪明才智和英勇善战而闻名。他参与了陈桥兵变,将自己的哥哥推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后,他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再次升任泰宁军节度使。
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更换年号,从开宝九年(976年)开始使用“太平兴国”。他提拔亲信,如程羽、贾琰等人,而对元老宿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此外,他还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使得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入仕途。
南征北战方面,赵光義面对着割据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和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通过压力迫使他们归附。接着,他亲征北汉并成功灭亡了它,这一胜利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不过,他两次北伐辽国都遭到了失败,从此采取守势。
在内政方面,尽管曾经受过严重伤害,但他仍然致力于中央集权和文治,以改变唐末以来武人当政的情况。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忠诚可靠的人物,并努力稳定社会秩序。
然而,在晚年的政治斗争中,由于长子病疯,被废为庶人。而接替成为众意所指的是他的弟弟,即后来的宋真宗。但是,这段时间内没有关于继承问题再次出现的问题,因为人们知道这个问题已经决定下来了。最终,在寇准支持下,他指定第三子寿王趋立为太子,其名也从元侃改成恒。
至道三年(997年),在东京宫中万岁殿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其子即位成为宋真宗,被尊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并葬于永熙陵。这期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农民起义、战争失利以及内部权力的斗争等,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