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少年时期的朱耐根跟随着祖父,在北京这个文化古都生活和学习。他的童年就被京剧深深吸引,他甚至得到了谭鑫培这位京剧巨匠的真传。在成长过程中,朱耐根不仅练就了一身皮黄(京剧中的扮演技巧),还曾以票友身份在上海、杭州、汉口、常州等地进行义务演出,与另一位票友王君直并称“南朱北王”,两人都以其独特的声音和精湛技艺赢得了观众的心。
当年的谭派名人,如陈小田在《京剧音韵概论》一书中提到过与朱耐根同辈的人物,而他恰好是其中之一。苏少卿对他的赞誉更是难忘:“如浮云遮月”,“媲美小余,其传音区区苍劲,更是炉火纯青”。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那些声音穿透了时间,一直到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艺术的魅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耐根选择了成为一名专业票友。他以一种更加深入和专注的心态,对待这门艺术。在上海,他成了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被尊称为“耐二爷”,而他的声腔则被誉为票界宗师。他精通谭派唱腔,并且有幸在扬州、常州等地传授自己的技艺,与其他票友们切磋交流,共同进步。
珍贵的声音并不仅限于活生生的舞台表演,还体现在那些历史性的录音上。高亭、高代两家公司灌制了三张唱片,其中包括《法场换子》、《梅龙镇》(与夫人合作)和《探母回令》(与陈小田合作)。这些唱片至今依旧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是研究谭派声腔艺术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它们包含了谭鑫培本人的风格,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礼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四大名旦分别演出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些角色,让我们对京剧这一古老而又活力勃勃的事业有更多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