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通常被认为是在1644年,但我认为应该是1662年。朱由榔被杀,这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终结。在历史上,我们有时候会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确定一个事件的发生时间,比如南宋在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覆灭,而不是1276年的元军攻破临安。所以,为何不能将1662年视为明朝灭亡的标志呢?
张岱曾说:“福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琴书,楚王但知痛哭,永历惟事奔逃。”这话真是切中要害。
公元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被清军俘虏,并很快遇害。这无疑是一个国家无法承受之重。按照当时明朝继承制度,只有桂王朱由榔符合继位条件。他首先需要宣布自己监国。在丁魁楚、瞿式耜的大力支持下,他于肇庆称监国。
起初,朱由榔表现得像个能拯救民族危机的人。他吸取了前任皇帝滥用特务和广泛选秀女导致民心沮丧的教训,因此宣布“不设东厂,不选官人”。大臣们以为他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人物。
然而,就在他成为监国仅仅七天后,便传来了赣州失守的情报。这虽然距离肇庆有一段路程,但朱由榔的心里只有两个字——逃跑。尽管有瞿式耜等人的劝阻,他仍决定逃往广西,以他所相信的一种方式:越早越好。于是,在短短几天内,他就逃到了梧州。
这种行为实际上意味着放弃了对广东地区的控制,从而使永历朝廷失去了人们的心。由于对永历政权深感失望,一些官员及大学士苏观生在广州请求唐王朱聿鐭接替皇位,并且提前了一年改名为绍武元年。而为了收回广东民心,朱由榔又返回肇庆,并宣布即位,将第二年的名字改为永历元年。但是,由于没有两个同时存在的事实,无论哪个皇帝只能留存一个,最终双方进行了近半个月的激烈战斗,却最终都让清军趁机夺取了胜利,其余人员均遭殉国,而另一个皇帝则再次选择逃离至梧州城。此举使得广东完全陷入清军手中。
随着消息传来,即将到来的清军威胁也迫近了桂林,那里的安全似乎更具优势,因此便成了他的新的避难之地。在这个边陲小镇上,被迫不断流离转徙中的朱由榔终于稍微稳定了一些情绪。不过,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当吴三桂率领部队进入云南时,他们追踪并找到躲藏在缅甸首都中的永历帝及其眷属,并交给莽白处理后不久,即公元1662年,被弓弦勒死。当这一切结束时,大明帝国正式告别世间,大明帝国以此一瞬间画上了句号。而就在那一刻,也就是那一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明已逝”,它从此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