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是明代著名大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殿试中状元,后来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和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等职位。在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的能力与前任首辅朱棣相比,被广泛讨论。
早年经历
申时行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属江苏省),他的祖父曾被过继给徐姓舅家,因此小時候以徐姓为人。申时行自幼聪慧好学,有文人的才华和商人的机敏。在养父徐尚珍的严格教育下,他顺利通过乡试,并获得进京会试的资格。
翰林编修
嘉靖四十一年的三月十五日,申时行在殿试中取得了状元之位。随后,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并负责国史编纂工作。此外,他还担任左庶子的职务,这是一种皇帝侍中的称谓,但实际上他主要是掌管翰林院的事务。
内阁首辅
万历十年六月,由于张居正去世,申时行接替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他在此之前已经是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在内阁中,他与其他大臣如马自强、许国以及王锡爵等合作处理国家事务。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也出现了一些斗争,比如言官们对张居正的批评,以及对新政权的挑战。
御史高启愚案件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揭示了言官与阁臣之间矛盾冲突的情况。当御史丁此吕指控礼部侍郎高启愚主持乡试时的问题,而神宗命令申时行处理这个问题时,申时行认为这是个暖昧的问题,不应该导致死亡,并建议将丁此吕贬出京师。这引起了众多言官的不满,他们反而支持丁此吕留任,这使得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导致申時行辞职。此外,还有关于废立皇储的问题,当神宗想要废除长子朱常洛而立次子朱常洵为皇储的时候,大臣们也展开了激烈辩论。最终,在这样的政治风波中,申時行不得不采取一种两面手法,一方面支持神宗的一意孤 行,一方面又要维护自己作为大臣的地位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