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陕西延长县(或作米脂县)人。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八月,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平东将军位列群首。随后与李定国等率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
早期经历
1630年,随从张献忠起义,因骁勇善战受封为平东将军,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为张献忠义子。1646年,大举入川的清军战死于川西凤鸣山后,他和李定国率领余部进军云贵地区,为抗清根据地。
收复湖南
1651年四月,一路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合攻沅州,被“围如铁桶”。四月十五日冯双礼占领沅州,并继续攻辰州,但因防守甚严未能得手。顺治十四年的六月二日放弃长沙,一直逃到岳州,只剩下徐勇一镇孤零零地据守辰州负隅顽抗。
孙李矛盾
1647年二月,大西军余部商议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在会上主张把部队开往广西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赞成,但孙可望对联明抗清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称藩于滇、黔、楚、蜀,因此对李定国的建议无动于衷。
联明抗清的方针虽然确定,但直到公元1649年的三月才派人赴广西与永历朝廷谈判。这与李定的目的仍有根本区别,是为了恢复中原。而在幕僚的建议下,欲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法来压服李定国,这与初次讨论中的分歧是其内讧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下西天
由于这个分歧,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矛盾激化,在高层会议上被排斥出领导层。在此之后,他们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事态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公开冲突。
宝庆之败
1653年的十七日,明军在岔路口之战中遭遇失败,被缴获马匹及其他物资,而自己也损失惨重。这场战斗不仅使他丢掉了宝庆,也让他的统治基础摇摆不稳,对他个人声誉造成重大打击,同时也加剧了内部矛盾,使整个集团更难以维持团结协作。
阴谋篡位
最终,由于连续失败以及内部矛盾,加上外界压力,在公元1660年的顺治十七年病逝(或说狩猎时为清兵射杀)。这段历史展现了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因为个人野心和政治斗争而影响着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大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