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简介: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开启中国天主教传播之门
利玛窦(Matteo Ricci),字西泰,1552年至1610年活跃在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与学者。他于1582年被派遣来华,并在明朝末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天主教在华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不仅致力于宗教事业,还致力于文化交流与中西方知识的融合。
利玛窦对中国习俗保持开放态度,容忍中国人继续祭祀祖先、敬孔子,同时认为“上帝”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已有所体现。他还采用汉语进行传播,并以自然科学知识博取好感。这一策略后来成为了日后其他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被称为“利玛窦规矩”。
为了减少阻力,使得基督教信仰更易于接受,利玛窦将其演绎为兼容儒家伦理体系的一种形式。在他的影响下,北京有200多人信奉基督,而其中一些高官大臣甚至成为其支持者,如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等。
除了宗教著作外,利玛窦还向中国社会介绍了几何学、地理学以及人文主义观点,为晚明时期学习西方知识创造了风气。他与徐光启等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对数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他制作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被刻印十二次。同时,他也尝试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以及编写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这都是他积极向西方推广中文文化的表现。
后世评价称赞利麻斯求道德上的融洽性,将司铎与学者、东方神秘与意大利人的身份完美结合,是一位真正的大汉学家。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他为公元第二千年的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他的墓葬地点位于北京,即便按照当时惯例应该移往澳门,但因叶向高等人的努力获得皇帝准许,在北京安葬,是首位葬於北京的欧洲傳教士,其墓碑至今仍然保留着63座记念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