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又名“金銮殿”,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最初称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更名为“皇极殿”。顺治二年,顺治帝将其改名为“太和殿”。尽管如此,这并非皇帝处理国政的正式场所,只在举行重大典礼时才会使用,而实际使用的频率相对较低。那么,在哪里,明清两朝的24位皇帝进行了盛大的仪式?
除了每年的万寿节、元旦、冬至之外,明清两朝的每位皇帝都会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此外,此地还曾于清初举行新进士的殿试,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项活动才被转移到保和殿进行,“传胪”仍然在太和殿举行。
网络配图
明朝御门听政
明朝开始于朱元璋完备于朱棣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地面制度。正朝在奉天门(后更名为金銮门)举行,是最隆重的一次,以庆祝新年的开始、冬至以及万寿节。而常朝则分为朔望 朝与日朝。
朔望 朝最初定于每月初一十五日,但实际上仅限于不问政事而已。一方面是早晨简短仪式之后,大臣们依次奏事;另一方面,即使有奏事,也不能影响到正常工作。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听政”。
然而,由宣德十年的英宗实践中得知,对幼弱君主来说,上午长时间接见官员过度劳累,因此减少了早上的奏事次数,每个早上只允许八件事情经过副封先前呈交阁下决定,再由内阁直接命令执行,无需亲自审查即可结束。但这样做似乎已经失去了象征性意义,因为它仍旧体现了帝国结构中的最高权力。
随着神宗时期张居正等人的改革,不再按月份固定,一周只召集一次会议,每逢三六九日上京,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了末世。
清代则不同,它没有聚集官员就班议案的制度,而是由内阁汇报给皇帝。在康熙与雍正时期,他们虽然偶尔也会去紫禁城处理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是在他们私人所有的大园里处理国家大计,比如畅春园或圆明园。
例如,当康熙二十三年巡视南方,他深受江南风光之美感染,并且他喜欢在这些地方听取意见。他甚至专写诗来赞颂他的御园——《御制畅春园记》。
当然,有些情况下,如战争或其他重要决策,则可能需要临时召开会议。不过,即便如此,也不会固定地点,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召开。
在康熙晚期,其继任者雍正也效仿他,将圆明园升级成为一个能容纳整个政府运作的地方,并且进一步扩展它以包含必要设施。这意味着雍正可以像以前那样避免紫禁城内部繁忙,从而更加舒缓地从事行政工作。
至乾隆时代,他继续这一传统,在热河避暑山庄承德居住期间,也经常参与政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