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28年的元朝,泰定帝的去世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当时,大臣燕铁木儿趁机在首都大都发起了政变,力主拥立武宗的儿子图帖睦尔为新君。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图帖睦尔最终接受了帝位,被尊为文宗,并改元天历。在这场权力交替中,上都诸王的势力显得尤为强大,而蒙古各行省则对此政权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视之为叛逆。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民心,文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亲兄弟相召——孛儿只斤和世瓎回京“登基”。这些诸王都是多年忠实追随者,他们渴望有所回报,因此劝说周王(即文宗)返回京师继位。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出于稳妥考虑,和世瓎匆忙在蒙古旧都和林即位,以明宗之名成为第九任皇帝。这一决定透露出了他对弟弟文宗尚存的一丝不放心。
作为新的皇帝,孛儿只斤和世瓎迅速摆出了兄长姿态,对留在大都的弟弟进行提醒:“你应当抽空与儒家士大夫亲近,以深入学习古今治乱得失,不可荒废时间。”然而,这些言辞并未阻止明宗继续扶植自己的人马,将文宗边缘化,使后者的杀心日益增长。
就在1329年8月,当两兄弟再次相见时,“甚欢”的情绪短暂笼罩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仅仅四天之后,在正值三十岁、身强体壮之际,一夜之间明宗神秘地“暴崩”,史称“天历之变”。这一事件再次证明,即使是亲生兄弟,在争夺最高权力的过程中,也难逃命运中的宿命论。此种情形几乎是历代君主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政治斗争不可避免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