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历史岁月里,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的秋天,一个关于“背水一战”的传奇故事悄然展开。这段时光里,汉朝将领韩信,以其非凡的军事才华和坚定的决心,在面对绝境时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艺术。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那一年十月,韩信带领着一支新组建的汉军队伍,从太行山脉东侧出发,对赵国进行了猛烈攻势。然而,他所面临的情景却是多么危险和棘手:敌方成安君陈余集结了二十万精兵,在井陉口设置防线,这个地形上的要塞不仅是通往赵国腹地的大门,更是制约一切进出的狭窄之地。李左车这个赵军谋士提出了一个诡计:正面拒敌而不战,同时派兵截断韩信后路,让他在这条百里长的小道上被困死。
但陈余并未采纳这一计划,他认为:“韩信不过几千人,只有千里袭击,如果我们避而不击,不但让其他诸侯笑话,还会丢失尊严。”当这些消息传到韩信耳边时,他迅速做出了反应。他率领两千轻骑,每人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绕至赵军大营后方布下埋伏,并告诫他的士兵们:“交战时,当赵军发现我军败逃,一定会全力以赴追赶,我等火速冲入赵营,将他们的旗帜拔除换上我们的红色旗帜。”
剩下的汉将吃了一顿简单干粮,然后向井陉口进发。当他们到了这里,大队渡过绵蔓河,背靠着河水摆开阵势,而高处望眼可及的地方,那些观望者都看到这幅情景,都嘲笑着说这是“背水一战”。然而,他们并不了解即将发生的一切。
随着日出,可汗设置起大将之旗、仪仗,并率众从井陉口前行。而陈余带领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可汗。可汗假装抛弃所有标志物退回河边设立阵列,而陈余命令整个部队全部攻击,即便如此,也无法取得胜利。在这种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每位士兵都奋勇争先与敌对抗,最终导致双方激战半日,没有哪一方能够占据优势。
就在战斗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人问:“按照兵法,我们应该依山傍水布阵,这次我们却逆流而上为何能获胜?”可汗微笑回答:“‘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岂不是也写在古籍中?你们只是没注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