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历史岁月里,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的秋天,一个关于“背水一战”的传奇故事悄然展开。韩信,这位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率领着数万名新招募的汉军,从太行山之巔挺进东方,与赵国交锋。在这关键时刻,他面临着前无退路、后有敌人的绝境。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这一壮烈的战斗。当时成安君陈余集结二十万精兵,占据了控制咽喉要地井陉口,以阻止韩信东进。李左车献计,让赵军死守不战,并计划切断韩信军队的粮道,将其困死于狭窄的地段。但陈余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他认为,如果让韩信逃脱,无疑会成为诸侯间的一个笑话。
然而,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韩信耳边。他迅速行动起来,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营,然后在半夜派出两千轻骑兵,每人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后方埋伏。此时,他告诫士兵们:当他们看到我们败走,一定会追击,而你们则需火速冲入敌营,将赵军旗换为红色汉旗。
吃过简单干粮后的汉军队伍,就向井陉口进发。在那里,他们背靠着河流排开阵势,使得高处望眼可见,但却被赵将们嘲笑。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以假装败退来引诱敌人深入,再趁机反击。
当天亮的时候,韩信假装抛弃旗帜和鼓声,最终回到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全力出击,以生擒韩信。而当他的部队接近,我们正待援助未及,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片混乱。一时间,大将们纷纷询问:“为什么我们背水而战,却能获胜?”但只有那些亲历此役的人知道答案,那就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是对古代兵法智慧的一种实际应用,也是对勇气与智慧相结合最直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