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个皇帝的饮食习惯和处理剩饭菜的方法在自然环境中的体现。清朝源自东北满族,故其饮食文化深受东北满族传统影响,每天只享用两顿正餐,即早膳和晚膳。早膳通常在六点至八点半间进行,晚膳则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之间,这些时间有时会根据季节调整。在这两顿正餐后,还会有不定时的小吃供应。
宫廷内的膳食管理由内务府和光禄寺负责,其中御茶膳房负责日常皇帝用餐,而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精膳清吏司及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设有多个部门,包括总领、承应、庖长等,以保障皇帝用餐的质量和安全。
每次进餐前,都需要先通过试毒牌来检验菜肴是否安全可行。如果检测无误,再由侍卫通知御膳房将食品送上桌。这一过程称为“传膳”。太监们按照规矩排队,将各种菜肴迅速摆放在桌上,然后退下,只留下侍候皇帝使用的人员。此时,皇帝在太监簇拥下进入桌旁开始用餐。
每道菜都经过严格筛选,并且不能连续吃三口,不然就要被撤去十天半月。这一规矩被称作“传膳不劝”,是为了防止有人投毒或者其他恶意行为。而对于喜欢哪种菜肴或想吃什么,也都是不能透露给外人知晓,因为怕有人利用这一信息进行不法之事。
除了正式进餐之外,如果皇帝心情好,可以恩赐妃嫔或宠臣一起进食,但这种机会极为罕见。整个进餐过程中还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比如《周礼》中提到的乐侑食,以助于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最后,用完饭后,清理口腔,然后享受新鲜水果或热茶以帮助消化。此类活动记录详细地保存下来,如今仍能从档案中查阅到这些历史上的大型烹饪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