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宫廷里,皇帝的饮食习惯与规矩是严格而又复杂的。作为满族皇室,清朝继承了东北地区的饮食传统,每天只吃两顿正餐,即早膳和晚膳。夏秋季节则提前一个小时进行用餐。此外,还有临时的小吃时间不固定。
宫中的膳食管理机构包括内务府和光禄寺,负责皇帝日常用餐以及各种宴会。御茶膳房由多位官员负责开列膳单,并经过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后才开始烹饪。这意味着每一道菜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准备。
在正式进餐前,太监们会先检查每道菜是否有毒或变质,他们使用银制试毒牌来检测。如果饭菜中含有毒素,银牌就会变色,这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以至于可能导致厨师甚至杀头。
皇帝进餐时,一般会有二十几种菜肴,其中包括主菜八品、小菜四品,以及火锅、粥、汤等。然而,由于这些规矩都是按照祖制家法来执行,所以即使味道也不错,也只能勉强应付,不得过度享受。
溥仪曾经回忆说,他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来的美味佳肴,而御膳房做出的饭菜只是摆设而已。他还总结了皇帝用膳的情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即便最可口的食物,只能尝一次,不得连续三口吃完。
此外,对于皇帝爱恨什么样的食物也是绝对保密,一来防止有人投毒谋害;二来也是为了避免有人假借名义招摇撞骗。在侍候皇帝进餐的是专门执行家规的四名太监,他们不能让任何人轻易掌握这方面的情况,即便是他们自己也必须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