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皇帝列表中公主与格格的区别探究

在九七年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清代宫廷的生活和礼节规矩被带入了现代大众的视野。我们从影视作品如《甄嬛传》了解到,清朝皇帝女儿有时称为公主,有时则是格格。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两者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在《清史稿》中记载,早期满族人是一群居住在白山黑水间,以骑马打猎为生、游牧为生的民族。当时对身份称谓没有太多讲究,每个父亲都叫阿妈,母亲是额湼或额娘,儿子都是阿哥,小女孩则称为格格。这时候并不存在公主、郡主这样的称号,即使努尔哈赤的女儿也只是被称作东果格格或嫩哲格格。

随着清军入关掌控天下,当皇帝就得有天子的尊严,而皇亲国戚也需有贵族气派。于是,皇太极根据汉族礼制和满族特点,将封号制度制定下来。在这个基础上,一般来说,在家族内部长辈可以继续用“小姐”的方式称呼,但成年后经过正式册封礼仪后的女儿就要被尊稱為公主,如小燕子和紫薇。

当然,不同级别的公主也有所区分:嫡出的公主由皇后出生,被称作固伦(代表天下的意思),而庶出之女则被冠以和硕(代表一方)之名。而且虽然规定了女儿应该被叫做公主,但并不意味着取消了“格格”的使用。宗室贵族家的女儿依旧可以用“ 格格”来尊敬她,同时普通大臣家的女儿也不允许随意地使用这词。

此外,“ 格格”这一词还有其他含义,比如王府中的庶福晋,她们的地位低于侧福晋与嫡福晋。但即便如此,她们也是重要人物。一旦她们丈夫登基成为皇帝,那么她们的地位就会迅速提升,如钮祜禄氏曾经因为丈夫雍正登基而成为翊坤宫贵妃,再次因乾隆登基而升至景仁宫熹妃,并最终成为乾隆时代享誉世间最久寿最富裕的皇太后。

因此,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化层面上,对于“公主”与“ 格格”的区别,以及它们背后的复杂社会关系,都值得深入探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