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甘味的典故探究历史近三年中考真题在社会中的影响与应用

【词目】食不甘味。【发音】 shí bù gān wèi。【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心神不安。【示例】清代吴趼人《痛史》:“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茹素,稍谢罪戾。”此外,还有多个典故中出现了“食不甘味”的表述,如东方朔《答客难》中的“我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等。

典源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战国策·楚策一》:“楚王曰:‘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

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先生率然高举,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之,我体不安席。”

释义

“甘味”指感到东西的美味,但在这里形容的是因为心里有事或身体不好而吃东西也不香。

典故

在历史上,有过几位君主因为国家大事而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些情景往往反映出他们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在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古代君主为了国家安全和利益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和决断。

例如,《战国策·齐策五》的内容描述了秦惠文王由于被楚威王拒绝,使者遭驱逐后,对待这个情况感到非常焦虑,不安于寝室,也没有胃口进餐。这段时期,是七雄争霸的关键时期,每一次战争都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秦惠文王作为强大的秦国君主,其心理状态也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发生动荡。

同样地,在《战国策·楚策一》的故事中,当苏秦游说到楚威王时,由于他提出联合其他诸侯抗击强邻的建议,让楚威王觉得他的计谋非常高明,这使得他从之前的心理困扰(卧不安席、食不甘味)中找到了希望,从而愿意采纳苏秦的话进行联合行动。

最后,在东方朔《答客难》的部分,他自称因身处异乡,无家可归,只能借酒消愁,却仍旧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即便是美酒佳肴,也不能让他暂时忘却离乡背井的情绪,这种情感上的苦恼也是“食不甘味”的一种表现方式。

总结来说,“ 食不甘味”这一成语常常与古代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有关,它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政治紧张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此外,它还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展现出了不同人物对于权力、责任以及生活压力的处理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见解丰富的人物刻画手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