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食不甘味。【发音】 shí bù gān wèi。【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心神不安。【示例】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茹素,稍谢罪戾。”
典源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战国策·楚策一》:“楚王曰:‘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而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我当谨奉社稷以从。”’
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先生率然高举,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之,但体不安席,以至于此。”
释义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这表明心里有事或身体不好,不愿意吃东西。
典故
在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即齐、秦、楚、燕、韩和魏,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在这个背景下,“食不甘味”是一个常见的比喻,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内心忧虑或者身体疲惫而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
故事之一:
有一次,一位名叫苏秦的游说家前来拜访齐闵王。他提议说,如果齐闵王能够联合其他几个国家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那么他们将能够避免未来可能带来的灾难。而且,他指出那些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往往最终会遭受孤立,而后发制人的则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支持。
另一个故事:
在另一段时间里,一位名为东方朔的人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朋友。他感叹自己虽然拥有很多知识,但却无法摆脱内心的烦恼,因为他担忧自己的国家即将陷入困境。
总结来说,“食不甘味”是一种形容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对生活失去兴趣的心态,这通常与内心的焦虑或者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种情绪被用作一种象征性语言,用来描述人们对于现状缺乏满意度或是对未来充满担忧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