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为什么叫五代十国,是因为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大陆被分裂成多个小政权,这些政权互相独立,不同的军阀和贵族控制着不同的地区。这些政权有的称自己为“帝”,有的称自己为“王”,而且它们之间没有共同的最高统治者或者有效的中央集权。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唐朝是如何衰败的。从中晚唐开始,随着边疆战争的连年耗费、内乱频发以及宦官专權等问题加剧,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在长安政治腐败、经济困顿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了892年的黄巢之乱爆发。这场巨大的民变不仅摧毁了唐朝的心脏城市长安,也极大地削弱了政府力量,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瓦解。
在这一背景下,当北方藩镇起义并最终攻占长安时(907年),李克用所建立的遼州节度使转变为辽国,并且基本上结束了唐朝对华北地区的控制。而南方则由杨吴所建立的一系列地方势力所取代,他们分别自立为主,以江南东部和西部两块区域划分出去,其中江南东部由杨渊建立吴,而江南西部则由马希萘建立岭南。
此外,在这段时间里,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势力也崛起,如晋、契丹、吐蕃等,它们都对周围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广义上讲,这个时代可以看作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与交融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小规模政治斗争和战役不断发生的地方。
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后来又有一些新的军阀崛起,如朱温篡夺皇位成立梁帝国(907-923年)、李茂贞篡夺皇位成立前蜀(907-925年)等,所以人们通常把这个时期称作“五代”;而那些除梁和前蜀以外另外九个主要割据政权,则被称作“十国”。
然而,这些国家之间并不完全是孤立无援或彻底敌对关系,有时候还会通过联姻或结盟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例如,后梁与前蜀曾经签订过联盟条约,但这种关系往往是不稳定的,一旦某一方强化自己的实力,就很容易背叛对方。此外,由于资源有限,每个国家都要面临内部矛盾和外患,因此它们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彼此间的冲突中去。
总体来说,“五代十国”的确是一段充满动荡不安的情形,其特点是缺乏一个能够真正统一全国乃至整个华夏文明圈的大型帝国。在这个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并且每一次尝试都会因为内部矛盾或者外界压力而失败,最终导致各种形式的小型化割据出现。但即便如此,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它们仍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单位,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微妙但不可忽视的地缘政治格局,即使是在相互竞争甚至武装冲突的情况下,都无法避免这样一种现实存在:尽管各自独立,但同时也需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以维持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