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诈不如拙诚的故事源自《韩非子·说林》。这则成语寓意表明,虽然机智狡猾和伪装真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短暂的效果,但长远来看,笨拙而真诚的行为往往更受人们信任。
【成语解释】“诈”指欺骗,“拙”指笨拙。灵活多变而且带有欺骗性质的行为,不如笨拙但又充满真诚的一种态度。
巧妙的奸计并不如简单而诚恳的心态。
乐羊因为他的功绩,而被怀疑,
秦西巴即使犯了错误,却更加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这一切都因为仁慈与残忍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故事讲述:
乐羊作为魏国的一位将领,在攻打中山国时,他儿子正好在中山国内。在此期间,中山国君把他儿子的肉做成了羹,然后送给了乐羊。乐羊坐在军帐里,一边吃着羹一边喝酒,将羹一饮而尽。当魏文侯听闻这段战事后,对他的英勇作出了奖赏,但同时也对他的内心感到怀疑。
鲁国君孟孙在狩猎时捕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家去。不料,小鹿后面跟随着一个大鹿,它不断地发出哀嚎声。秦西巴不忍心小鹿,所以放了它回来。一年之后,孟孙再次召唤秦西巴,并让他成为太子的老师。在左右的人眼中:“你怎么还要请一个有过失的人当太子的老师,这不是很不合适吗?”孟孙回答说:“秦西巴有一颗宽厚的心。他能对一只动物都感受到同情,所以我最放心他能教育我的儿子。”
因此汉代刘向提醒我们,“巧诈不如拙诚”。尽管乐羊因其功绩而遭到怀疑,而秦基斯却因其罪行获得更多信任,这揭示的是仁义与残忍间深刻区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