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南族的历史和名称,尽管它悠久且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却不为人所熟知。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毛南”这一称呼源自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提及的“三南”地区,被称作“茆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字经历了多次变化,有时被称作“茅滩”、“茅难”、“冒南”,甚至是“伶人”,反映出当地居民对自身身份的不断探索。
至于毛南族的起源,学者们和族群内部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来自湖南省、山东省或福建省,因为官职、避难或商业活动而迁移到广西毛南地区。而另一种理论则主张土著说,即现在居住在这个区域的人口自古以来就在此定居,而现存的毛南族是这些原住民经过演变与融合形成。
在漫长的地理和社会变迁中,毛南族先民曾被归类为秦汉时期百越的一支骆越人;隋唐时代,则成为僚人的一部分;宋元时期,他们与侗语系民族一起,被统称为伶人;明清期间,又通过某些外来民族与本地人口结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毛南族。这一过程中,他们自我认同于哀/窘(单/复数)之名,即意指今日所谓的"哀/窘"(即"哀悲无依")。1956年中央政府专家团队进行调查并确认其身份,并将其命名为“毛难族”。然而,在1986年,当局基于人民请求,将该名称更正为现代标准中的“毛南族”。
从唐朝之前,那个地方就一直被视作蛮荒之地。在贞观13年的某一年,它正式成为封建王朝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划——环州,并辖八县,其中思恩县便是其中之一。随后,该地区所属行政单位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直到1953年,思恩县与宜北县合并成环江县,并最终成为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下的一个自治县——环江苗族自治县。
由于文化习俗以及经济结构等因素,一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摆脱原始公社社会模式进入封建社会体制。1949年之后,与全国其他民族共同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带来的巨大变革,对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