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社会等级严格划分,汉人地位较低。儒家思想强调士农工商之间的和谐共处,读书人被视为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九儒十丐”之说是否真的反映了元代读书人的低下地位?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九儒十丐”的来源。谢枋得《谢叠山集》中提到的是“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这被认为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讽刺。这段文字并没有直接说明元代将人划分为九儒十丐,而是表现了一种戏谑态度。
郑思肖《心史》的记载更为可疑。这部著作据称是在明崇祯十一年由吴中承天寺井中发现,其内容涉及至元二十五年的历史事件。但其真伪存疑,许多史学家认为此书系明末伪造,因此不能作为判断元代情况的依据。
那么,在 元代制度下, 儒士们的地位如何呢?根据户籍制度,他们属于诸色户计中的一个类别之一,但并非总是处于最低层次。此外,《西厢记》和元曲作品表明了该朝文化繁荣,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分子虽然不受待见,但仍有自己的声音和存在感。
对于读书人的态度,最奇特的是蒙古皇帝既不爱读书,也不爱读书人,更看不起他们,但却能容忍他们——以一种完全漠视的态度。在蒙古人的逻辑中,这个天下是他们马上打下的,他们只会自马上失之,只要勤加操练骑射功夫,就能永远掌控天下。这种理念可能使得蒙古人相信,即便有言论自由,也不会影响国家稳定,从而忽略了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有些暴君、昏君、文盲皇帝确实在历史上出现过,如朱元璋,他也是文盲,而且他的军队更强大。他倒退回去,并没有因为他不是“文化”或者“”就无法做事。而宋朝虽然号称知识分子最高的地位,却也有如乌台诗案这样的例子显示出权力与文化冲突的情况。而且在一些文学作品里,如《西厢记》,可以看到百姓苦难与知识份子的哀叹,这些都反映出一方社会复杂多变的面貌。在这些背景下来看,“九儒十丐”的说法并不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时代所有读书人的状况,它更多是一种偏见或误解所导致的情绪反应,对于理解那个时代来说是不够全面,不足以支撑其高估或轻贬某一群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