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他们将人划分为等级,汉人地位低贱。以儒家出仕思想为主的汉人,士农工商,读书人的地位相当高。但是,在元代,“九儒十丐”的说法却流传开来,这让人们疑惑:读书人的地位真的如此低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九儒十丐”这个概念。这个说法并非元代的官方制度,而是由两位南宋遗民谢枋得和郑思肖在其著作中提到的戏谑之语。在《谢叠山集》和《心史》这两部作品中,这两个作者分别对元朝的人口划分方式进行了描述,但他们的描述都带有明显的反元情绪。
然而,由于这些文献出自反对元朝统治的人笔下,其内容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夸张。这两个文本中的确有不符合事实的情况,如《心史》的发现情况极为不可信,且所述事项多有荒谬之处,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两部著作并非真实记录。
那么,如果我们要考察真正的历史,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元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代户籍制度。在这种体系中,全民族被按照职业、社会职能等不同标准分类。比如军、站、民、匠、儒、医卜等都是不同的户别。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职业,比如教神职人员(也里可温)、回教神职人员(答失蛮)等,也各自拥有自己的户别。
因此,当我们谈论“九儒十丐”的问题时,可以看出这一说法缺乏根据,并不能代表整个时代读书人的实际状况。而对于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读书人会感到自己的地位低下,有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政治环境:虽然蒙古皇帝并不重视或尊重读书文化,但他们能够容忍其存在,这种态度可能导致了部分知识分子的失望。
科举考试:相比前朝,科举考试在元朝变得不那么重要,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社会观念:随着时间推移,对教育和文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重视。
总体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可以看到,即便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中国仍然有一批知识分子致力于文学创作,如北宋末年流亡至江南地区的一批诗人,他们继续发表诗歌,并影响了一定的文学风格。
此外,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人尝试与权贵建立联系,以求获得一席之地。不过,要评估是否真的达到最低点,还需结合更广泛的情境去分析,因为历史上的许多事件都涉及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