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历史,太古之民独龙族又是怎样的存在?从内地前往独龙族所在地路途艰辛,得连续翻越常年积雪海拔四、五千米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跨越惊涛飞涌的澜沧江和怒江,穿行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崎岖山道。这个被史书称为“太古之民”的民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在独龙河谷艰苦创业、生活繁衍,创建和书写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
2003年7月,云南的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独龙江流域为其组成部分。这一带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十字路口”,既是珍禽异兽的乐园,也是第四纪冰川后至今尚存古原生物保存的“避难所”。独龙江流域则是这一王国桂冠上的“绿宝石”。为了培育和护卫这颗“绿宝石”,世居这里的人们总是辛勤耕耘,默默无私地为之作奉献。
解放前,独龙族社会生产发展的特点是:以原始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仍占较重。生产工具基本上还是用竹、木、石制成,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男女间只有自然分工,只有通过物品交换,如同物换物,这一阶段属于商品经济尚未形成阶段。
父系家族公社,是一个父系祖先直系后代所组成血缘集团。在探索与阐明这种父系家族公社遗存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方面,对于了解认识人类历史上已消失了的大量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近百年来,对此进行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填补了植物、地理水文气候人类学等领域空白。
在纹面习俗中,有一种特殊图案叫做巴克图,是一种传统标志。一旦少女达到十三四岁,就会进行纹面,用骨针刺入花纹,然后涂上来自山上的植物汁,让痂皮固定下来,从而留下蓝色图案。而解放之后,这个习俗就废除了。
每年的腊月期间,全家人以及亲友都会聚在一起庆祝佳节,其中包括剽牛祭天这样的仪式体现着勇敢强悍热情自强不息,以及挑战大自然奋斗精神。而神话故事如《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嘎美嘎莎造人》、《猎人射太阳》等,都反映了早期生活斗争图景,同时歌颂英雄气概献身精神。
唱歌对调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农忙时节或其他喜庆活动中都能听到他们欢快的声音。此外,他们还拥有遮天蔽日原始森林景观、高峰峡谷,那些溜索与藤桥将成为现代游客寻求刺激体验的地方;还有飞瀑流泉云海浮山翠竹绿林花波彩浪缀合而成的地貌,将使人们感受到仙境般美丽;那些洞穴遗址则提供了一种寻找古迹探幽的情趣场所;最后,“剽牛祭天”等原始风俗也让这些地方成了徒步探险科考者的理想去处。当1999年9月9日独立通车的时候,这片封闭地区迎来了新的开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