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他们将人划分为等级,汉人的地位显得低下。儒家思想主导的士农工商阶层中,读书人原本地位较高。但是,“九儒十丐”之说却指出他们的地位竟然如此低微?
首先,我们来探讨“九儒十丐”的概念。这一说法来自南宋遗民谢枋得和郑思肖的著作。在《谢叠山集》和《心史》中,这两位作者提到了这一称呼,但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谢枋得(1226-1289),字君实,号叠山,是一名抗元英雄。他曾率军抵抗元兵,但在宋亡之后,他拒绝了多次由元廷发出的徵召。直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强迫他前往大都时,谢枋得才决定绝食殉节。
郑思肖(1241-1318或1238-1315),原名不详,是一名南宋诸生。在宋亡后,他因对故国怀念而改名为思肖。他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对反抗蒙古统治的决心:他坐着必向南方祈祷,对北方的声音感到恐惧,不愿与外来的异族交往。
然而,由于这两个人都是反对元朝的人,其所著述内容可能带有明显的偏见。此外,由于他们分别死于元初期,没有机会了解后期社会的情况,因此只能基于这些立场进行分析,而不能确定其言论是否完全准确。
《谢叠山集》中的描述并未提到“九儒十丐”是元代定制,而是将其视为戏谑之语。而《心史》的可信度则更受质疑。这部书是在明崇祯十一年被发现,它自称沉水365年的铁匣内完好无损,这种情况令人难以置信。此外,该书中的一些描述,如袁枚所指出的那样,有很多错误和荒唐之处,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伪造出来的文献。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考察其他资料来验证这一说法。不过,从历史记录看来,实际上在蒙古人的制度下,并没有证据表明读书人地位特别低下。相反,他们依旧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也享有相应的地位权利。
总结来说,即使在蒙古统治下的困境中,一部分知识分子虽然遭遇了压抑,但整个社会对于文化和教育的态度并非全然消极。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认为“九儒十丐”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它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讽刺或者误解,用以形容当时读书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