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南族的历史和名称,尽管它悠久而神秘,但在学术界以及毛南族群众中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外界认为,毛南族的祖先来自湖南、山东、福建等地,因官职、避难或商业活动来到广西的毛南地区,而土著理论则认为现在的毛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并且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毛南族。
在秦汉时期,摩昂族被归类为“百越”之一支,即骆越人;隋唐时期,则被称作“僚”人的一部分;宋元时期,他们与侗语系民族一同,被称作“伶人”。明清时期,这些不同民族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摩昂族。他们自己自称为哀/窘南,即今之摩昂人。1956年,由中央政府组织专家调查后,将其确认为“摩昂难” tribe, 而1986年根据民众请求,将其定名为“摩昂”。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南”及其周边区域被称作蛮地。在唐代初年,即贞观13年(639年),王朝设立了环州,并将八个县划入其中,其中包括思恩县。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在1953年的改革中,思恩县与宜北县合并成为环江县。
至于文化生活方面,直到明末清初,原始公社社会才逐渐解体进入封建社会。在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与全国其他民族一样,摩昂族也迎来了新时代,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