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他们将人划分为等级,汉人的地位显得格外低下。儒家出仕思想在士农工商中占据重要位置,读书人的地位被认为非常高。但是,“九儒十丐”的说法是否真的反映了元代读书人的真实状况呢?
“九儒十丐”之说起源于南宋遗民谢枋得和郑思肖的著作。谢枋得的《谢叠山集》中并未提到“九儒十丐”是元代的制度,而是一种戏谑之语。而郑思肖的《心史》则因其发现情况诡异且内容多有误谬,被后世普遍认为是明末伪造。
实际上,根据元代的户籍制度,将全国居民划分为不同的户别,并没有“九儒十丐”的规定。这一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对于元朝读书人的地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尽管蒙古皇帝不爱读书也不爱读书人,但他们能容忍读书人——以一种完全漠视的态度。在蒙古人的逻辑中,只要勤加操练骑射功夫,天下就永远属于他们。他们并不相信文化自由与天下稳定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因此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既不热情也不冷淡。
虽然元朝确实有一些暴君和昏君,以及文盲皇帝,但同时也孕育出了繁荣的文化,如《西厢记》和元曲。这些作品中的句子,如“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因此,在评价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时,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全面考虑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不仅仅依赖于一些可能带有偏见或夸张的情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