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他们将人划分为等级,汉人的地位显得低下。儒家出仕思想主导的汉人社会中,士农工商各有其重要地位,但读书人的位置却似乎并不高。然而,“九儒十丐”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反映了元代读书人的低下地位?我们需要探索这段历史。
首先,我们要了解“九儒十丐”的来源。这一称呼来自两位南宋遗民谢枋得和郑思肖的著作。在《谢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和郑思肖的《心史》中,这一说法被提及。然而,这两个文本都在明代后期才出现,而他们所描述的是宋末到元初的情况,因此它们对于元代晚期的情况提供了很少的信息。
谢枋得(1226-1289)是南宋末年的官员,他坚决不愿意入仕于元朝,并最终因绝食而去世。而郑思肖(1241-1318或1238-1315)则是一名南宋时期的诸生,他对抗蒙古也非常积极。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在反对元朝统治的人物,他们关于“九儒十丐”的观点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
此外,《心史》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这部文献据说是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从吴中的承天寺井中发现的,但它所记录的事实多有荒谬之处,如袁枚曾指出其中的一些错误。此类伪造文献不能作为判断历史事实的手段。
实际上,在元朝户籍制度中,人们被根据职业和社会职能划分为不同的户别,如军、站、民、匠、医卜、阴阳等。因此,“全国分为十等人”这一说法并无根据。
至于为什么读书人在 元朝的地位似乎较低,一方面是因为蒙古皇帝并不重视文化教育,也不看好读书人;另一方面,是由于科举制度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使得通过考试成为官员变得更加困难。不过,即便如此,中国文化仍然非常繁荣,有著名如《西厢记》和许多其他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这些作品反映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即使在苦难与混乱之中,知识与文化依旧能够给人们带来慰藉与希望。
总结来说,“九儒十丐”这一概念可能是一个过度简化甚至误导性的表述,它忽略了复杂性以及各种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在解释历史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概括或者借用偏见色彩浓厚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