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茆滩蛮到现代毛南族,历史脉络绕指环。据《岭外代答》记载,宋代已有“三南”之称,而后史籍中又见“茅滩”、“茅难”等同音异字,这些地名与人群相辅相成。然而关于毛南族的来源,却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外来源流,即祖先来自湖南、山东、福建等地,因官职、避难或商业而至广西;二说则是土著论,即此地自古少数民族居住,毛南族为当地发展而来,但融合了外来元素。
秦汉时期,他们被归类为百越之一支骆越人;隋唐时期,则成为僚人的一部分;宋元时期,与侗水语诸民族并称伶人;明清时代,由伶人的一支与其他族群结合,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毛南族。他们自称哀窘(单众),即今之“毛南人”。1956年专家调查确认其为“毛难”,1986年更名为“毛南”。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转折中,“三南”地区曾被称作蛮地。唐贞观13年设立环州,其下辖八县,其中包括思恩县,一直到1953年的改制,再次调整至今所在位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原始公社社会中生活了很长时间,不到明末清初才完全解体进入封建社会。而1949年起,他们共同迈入新旧社会大转型,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