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楚军实力显著超越了晋军。面对压倒性的优势敌军,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说:“我方兵力不足以匹敌楚军,这次战斗我们应该如何打才能取胜?”狐偃建议用欺诈的手段来对付楚军。
接着,晋文公又征求大臣雍季的意见,并将狐偃的话告诉了他。雍季对于这样的策略持保留态度,他借用“竭泽而渔”和“焚蔽而田”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如果一味使用欺骗手段,即便能暂时取得胜利,但长远来看会导致资源枯竭,无所依凭;同样,如果一棵树被连根挖起,那么明年就不会再有新的树木可供采伐。雍季强调欺诈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而是一种短期的、不可持续的策略。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找不到更好的打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提出的计谋。他先后三次假装撤退,以此避开楚军锋芒,最终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形击败了敌人。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不敢与之正面交战,因此紧追不舍,最终遭受惨败。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在智慧和勇气相结合下,被攻破了楚国的大门,其领兵将领成得臣也因此功亏一篑。
之后,“竭泽而渔”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用以形容那种即使获得了一些暂时性的好处,但最终却会带来长远损失或负面的后果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