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历史重点社会中的竭泽而渔典故解析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当时,楚军实力强大,而晋文公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禁心生忧虑,他向自己的舅舅狐偃提出了取胜之策。狐偃深谋远虑,建议用欺诈的手段来对付楚军。然而,这一计谋并未获得另一个大臣雍季的全力支持。他以“竭泽而渔、焚蔽而田”为比喻指出,这种短视之策虽然能够立即取得成效,但长远来看却会导致资源枯竭和后果严重。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缺乏更有效的战略方案,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狐偃的计策。在假装遵守自己之前承诺退兵三舍的情况下,晋军连续后撤,以此避开敌人的主攻方向,并等待最有利的时候再进行反击。而楚军因误判了晋文公胆小,因此紧追不舍,最终遭受了惨败。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不仅标志着楚国失败,也成就了成得臣的大将功绩。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竭泽而渔”的含义,即通过极端的手段暂时获得成功,但可能导致长期损失和灾难。这种警句至今仍被人们引用,用以批评那些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影响的人或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