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实力强大,显然占据了上风。面对这一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征求意见。狐偃建议采用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这一策略虽然违背了传统的正义和勇武,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也许能有所帮助。
然而,在采纳狐偃意见之前,晋文公又向另一位高级将领雍季咨询。雍季不同意这种不诚实的做法,他以比喻说话:“竭泽而渔,即使一次性获得大量鱼类,但到了第二年池塘里就可能再也捉不到;焚蔽而田,即使一次性得到丰收,但到了第二年土地可能变得荒芜无用。这类似于诈骗之道,它虽能暂时解决问题,却无法长久地维持,一定会导致后患。”他警告说,这种战术虽然能够立即取得胜利,但却不是一种长远可行的策略。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更好的打败楚军的方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狐偃的计谋。他假装遵守自己曾经与楚庄王约定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不断后撤,以此为机遇选择合适的地形歼敌。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所以紧追不舍,最终遭受重创,被迫撤退。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最终以楚国失败告终,其主帅成得臣阵亡。
这个故事被后人总结为“竭泽而渔”这一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只图一时成功,而忽视长远后果的手段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