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统治下的暴政,引发了天下大乱和农民起义。李渊在太原起兵后,自任大将军,积极对抗隋军。在此时期,突厥的力量强大,他既担心他们破坏自己计划,又希望借助他们的勇猛,因此与突厥始毕可汗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若攻入长安,则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为了争取人心和稳定局势,李渊开放粮仓救济灾民,同时招募义兵。但这些义兵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训练,所以战斗起来十分艰难。
此时,在河南省东部,那里的瓦岗农民义军首领之一李密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并发布了一篇著名文章谴责隋炀帝,其中有名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意味着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东海的大水也洗不清他的罪恶。以后人们形容罪状很多写都写不完,就称为“罄竹难书”,这是成语由来的故事。
这篇文章一出便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每个人都争相传阅,使得李密声望更加高涨,他还吸引了其他反隋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人的支持。
然而,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平静。尽管面对这样的情况,但李渊还是希望拉拢声势浩大的李密,便派使者与他联系。不过,由于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安全,不愿意直接去河南与他会面,他笑着回应说:“我正准备进攻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将又多添一个敌人,不如拍马屁,让他更骄傲,然后再观其鹬蚌相斗,我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他命令温大雅给李密回信,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者,只除了你还有谁?老夫五十岁,无野心,我愿跟随你。” 李密看到了信,大喜过望,对李渊深信不疑,从此二人之间建立了紧密关系。
最终,这场内战演变成了一场持久且血腥的战争,而这个过程中,“罄竹难书”的典故被永远铭记下来,用来形容那些无法用言辞表达的情感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