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源于帝王爱情故事,其最早记载可追溯至《汉书》。这门艺术形式,以兽皮制作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艺人们在白幕后面用手操纵人物,一边唱出故事,一边配合当地曲调,“影人”通过灯光映照到白幕上,与乐器伴奏和唱腔相结合,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据历史记载,这种表演起源于汉武帝爱妃李夫人的离世。为了纪念她,大臣李少翁用棉帛裁成她的影像,并装上木杆,让皇帝观看时仿佛见到了活生生的李夫人。这段故事是有关皮影戏最早的记载之一。
宋代的《事物纪原》也提到过皮影戏:“宋仁宗时,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做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皮 影艺术达到鼎盛,为数不多的人类文化遗产而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街头艺术之一。
每个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都是分别雕刻而成,用线连缀以便灵活操作。一个完整的皮影需要五根竹棍来操纵,而艺人则需掌握精湛的手法、完美的声音表现以及节奏感强烈的脚步动作。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同时运用心思智慧与技巧,使观众眼花缭乱,对他们的情绪产生共鸣。
技术娴熟且有才华的大师级艺人能够一人同时操控七八个不同的角色,将整场戏剧带入一种魔力般的心理体验中。而文场中的音乐与唱腔则融合了喜怒哀乐,无论是激昂或平静,都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是真正把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