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当时,楚军实力强大远超晋军。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对策。狐偃建议采取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这一计策并没有得到另一位大臣雍季的全heart支持。他以“竭泽而渔”和“焚蔽而田”的比喻警告说,如果依靠诈伪之道虽然能立即获得成功,但长远来看将会无以为继,不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这是因为像完全干涸池塘之后再捕鱼一样,只能短暂地捉到鱼,但很快就又空了;或者把森林烧光后再去打猎,也只能一次性地取得猎物,但随着森林恢复,它们也会重新消失。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难以想出更好的胜利策略,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的计谋。他们假装遵守自己之前与楚庄王许下的退兵诺言,从而连续三次后撤,以此避开楚军锋芒,并选择了有利于歼敌的地形。在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中,当楚军紧追不舍,而误认为晋文公胆小不敢交战,最终遭到了彻底失败。
这个故事最终演变成了一句成语“竭泽而渔”,用来比喻一种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后果的手段或行为。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未来无法继续利用,或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