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的鼻祖吗他在cctv6中国通史100集中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在一片落叶铺金路的秋日,普鲁士王国的一位杰出将军以霍乱之痛告别了人世。然而,他留下的不仅是深邃的目光,还有那被时间赋予的神圣——《战争论》。这位名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人物,1780年在一个税务官家庭中诞生,其对军事的热爱自幼便显现。

他于12岁时加入了普鲁士军队,13岁就踏上了与法国作战的战场,不久便晋升为少尉。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期间,他展现出了勤奋和思考力,被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赏识。毕业后,他被推荐到奥古斯特亲王部队担任副官,在反法同盟中的各国军队与拿破仑大帝对抗时,他随亲王参加了耶拿战役和奥尔施塔特战役,最终因败北而被俘。

释放回国后,克劳塞维茨深感传统的军事制度无法适应近代战争,因此积极参与并呼吁改革。他曾任教于柏林陆军大学,并编写了《軍事訓練概論》等著作,为普鲁士王太子授课。此后,他辞去了教职,以抗议普鲁士与拿破仑结盟,然后再次回到普鲁士军队,从事战争理论研究,并最终成为了一名高级将领。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以及19世纪初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对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和其所持有的关于战争本质的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批评态度,但同时也意识到了它在带来新时代变化方面所扮演的地位,并且对封建主义理论提出了尖锐批判。

尽管如此,克劳塞维茨的心理学基础仍然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他分析了1566至1815年的130多次战争,并撰写了许多历史著作,但他的主要成就是《戰爭論》。这一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他坚信“戰爭是一種工具”,並認為“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自己的特性”。

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克劳塞维茨,将国家利益视为整个社会利益代表,而未能认识到自身发展动力的真实来源,即阶级斗争。他认为戰爭只不过是對外政策的一種延伸,而未能理解它與內政政策之間緊密相連,以及它與經濟、社會制度及階級鬥爭之间的联系。在他的觀點中,把這些分割開來,就無法阐明戰爭侵略性或正義性。

此外,克劳塞維茲還提出了一些關於交戰、戦局乃至整個戰争實施原則: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突然性的、快速性的和堅決性;有效利用既得勝利。然而,由於他沒有弄清戰爭社會本質,並且過分強調統帥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精神力量真正來源的地方。这一点也使得他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