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北方甜粽南方咸粽,传统与创新交融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的由来已久,其形状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 粽子称“益智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 粒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 粒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元、明时期,不仅形式和材料都有了变化,更增加了各种馅料,如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等等。到了清朝,一些地方开始用芦苇叶包裹,也出现了以糯稻为主体的新型。
今天,每年五月初,在各地都能看到人们忙着浸糯米、洗 粒叶、包 粀子。从造型看,有三角锥形、小宝塔形等;从材料看,有竹片和芦苇两种选择;大小也极其不同的,从几斤重的大型到小巧玲珑的小巧,都有所呈现。
就口味而言,也是甜咸兼备。而且每个地方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风味,比如北方以甜味为主,而南方则偏向咸味。尤其是在华北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黄黍制成的 粀,使得每一个口感都是独一无二。
湖州则以鲜美著称,其中包括八宝 粀、中山芦兜鸡肉或豆沙,以及四川椒盐豆类各具特色。此外,在闽南地区,还有硷类蒸法,让食物既软又滑,又不失原汁原香。在这些地方,每一次品尝,都能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致之处,是对传统的一次再创造也是对当代生活方式的一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