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百科知识西汉中后期思想学术的辉煌篇章

在西汉中后期,儒学经历了重大转变,它不仅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在文化和政治层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制度,标志着儒学的正式确立为官方学术体系。然而,这一举措并非简单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央集权与王权巩固的需要。

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其思想趋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理想,而是通过调整自身,以适应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为现实服务。这一调整主要体现在迎合和发展两个方面:

迎合:

西汉初期宗教实践中,儒生们缺乏实际操作的礼仪,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将儒家的理想目的寻找到了一个形而上的终极依据,从理论到实际运用实现过渡。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大批擅长灾异之说的儒生,并使得这些理论能够被用于统治者的宗教实践中。

发展:

元帝以后,以仓、大小戴等人为代表的儒生,则发展了礼仪之学,并将其应用于各项宗教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汉朝的儒生形成了两个流派,一派以灾异见长;一派以礼仪专擅。但这也导致了先秦儒学与董仲舒后的汉朝官式意识形态之间的一系列偏离,如神化的人格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图式等。

神化与庸俗化:

西汉官方意识形态——今文经学,是一种神学,最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他改造天人感应观念,将天塑造成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神;其次,它利用阴阳五行将经书方术化,使自己的理论具有神圣权威,从而能被最高统治者接受。

学术作风固陋化:

在这个过程中, 儿子们表现出一种新的特点:思想上是神化,不断追求超自然力量来支撑自己的道德规范;性情上则是庸俗,他们开始关注世俗功利的问题;学问上则是一种固陋,他们对传统知识进行机械重复,没有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西汉中后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改造后的儒學成為漢朝乃至整个封建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此时期对文学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Similar Posts